关键词:知识产权!

作者:  来源:云南发布  发布时间:2024-04-23  阅读:1014

 4月1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举行“2024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2023年

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

一年来

云南省发挥好

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创新作用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云南省决定于2024年4月19日至26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2023年

云南省知识产权工作

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起来看

↓↓↓


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 

 云南省综合运用各项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措施激励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3.27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2.7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54%和23.9%。商标有效注册量69.26万件,同比增长10.34%,全国排名上升1位至第17位;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86件。全年版权作品登记10.97万件,同比增长112.76%,首次突破10万件。累计获国家授权的林业植物新品种350个,全国排名第4位。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78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2941个。

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纵深推进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取得新进展。2023年,以“昆仑”专项行动为牵引,全省保持严打态势,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2503起,同比上升39.37%,涉案价值71.9亿元;统筹四大检察职能,批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1件54人,起诉53件134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103件,审结案件5802件;推进公证业务工作,办理知识产权保护公证业务1130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取得新成效。各部门组织开展“剑网”“龙腾”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行动,全省查处商标案件982件,同比增长10.71%;专利侵权案件立案636件,同比增长274.12%;查办侵权盗版行政案件106件,首次突破100件;海关查扣侵权涉嫌商品613批次,涉及商品31.23万件,同比增长10.25%和33.64%。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取得新突破。推动落实技术调查官制度实现“零突破”,技术调查官参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与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15件;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机衔接,联合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推进在线调解,累计14个调解组织、55名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案件调解1914件。成功申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昆明分中心,涉外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凸显

 地理标志培育进一步深入。2023年,深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新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144家,累计达682家,年产值143.65亿元。筹建全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3个,支持20家用标企业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带动数千家农户增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28个产业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牟定腐乳和保山小粒咖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香格里拉松茸和漾濞核桃入选国家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全省累计8个。普洱咖啡、普洱茶、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等4个案例入选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云南白药”等20个商标品牌,“建水紫陶”等6个区域商标品牌,“保山小粒咖啡品牌指导站”等2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老字号”品牌,商务部认定“昆药”等6个品牌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打造“云南米线”区域公用品牌,开展“云南米线”产地溯源、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云上黑山羊”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在云南省和21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羊15万余只,综合经济效益达300亿元,累计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建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云南专区,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地理标志农产品。 

 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云南省获国家专利转化专项支持,被确定为2023年专利转化奖补省份。全年专利出让2330次,受让2333次。专利商标质押融资139项15.22亿元,金额实现翻番,分别是2022年的2.6倍和2.2倍。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水电十四局第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发行。50项专利获云南省专利奖。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平台上线知识产权成果20万余项,累计实现技术有效对接服务100余项。全省高校积极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转化行动。

 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多元。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4户、优势企业113户,全省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79户。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重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1个、试点示范县3个。评定省级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县5个、示范园区5个、示范企业130户。组织60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首批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工作。开展版权示范创建工作,认定省级示范单位5个、示范园区(基地)2个,向国家版权局推荐示范单位、园区(基地)9个。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级15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知识产权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网点建设,新增商标业务受理窗口8个,累计设立18个;新备案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21个,累计备案47个;新建版权服务工作站14个,累计建成52个,实现各州(市)“三个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认定及建设,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出口新主体,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提质升级。昆明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受理专利预审申请1572件,获授权852件,提升了专利授权效率。“云南版权作品登记系统”新增区块链时间戳存证功能,进一步加强作品登记工作的公信度。

 知识产权人才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认定省级知识产权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实务人才三类人才73人,累计认定281人。做好知识产权职称评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在校生268人;新增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15所,累计104所。全省举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种业保护、知识产权审判业务等各类培训,参训人员2万余人。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2023年云南省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023年云南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提高政治担当,抓实以保护促创新结合点。先后出台《全省法院2023年工作要点》《关于服务和保障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二十条措施》,强调要聚焦云南在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服务创新型云南建设;要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品质提升,服务“文化润滇”行动,加强著作权审判,强化云南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

 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审判职能。2023年,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103件,审结5802件,结案率95.07%,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26%。其中,民事案件受理6026件,审结5736件,结案率95.19%,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43%。刑事案件受理77件,审结66件,判决承担刑事责任103人。在“云南白药牙膏”“云南沱茶”商品包装装潢被重复、持续侵权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判处侵权人承担顶格法定赔偿500万元。建立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13件案件办理。

 加强沟通协作,着力提升工作质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课题研究,并形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指引(试行)》三项成果。推进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云南省各州(市)全面建立。2023年,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由知产局特邀加入调解员55人、调解组织14个,委派其成功调解案件1537件。11月,一起涉外观设计专利纠纷经市场监督管理局调解成功后赴当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实现了云南省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零”的突破。
 拓展宣传渠道,全面深化社会效果。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深入细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全面深化司法公开,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庭审模式,依法公开开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二是参加新闻发布、公布典型案例。综合考虑社会公众的关注度、法律适用的典型性指导性以及对社会公众的指引作用等因素,从去年审结的案件中,认真筛选确定云南法院2023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三是广泛采取发放宣传册、现场答疑、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提供司法服务活动。下一步,云南法院将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工作质效、密切协作配合,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为云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云南的少数民族资源非常丰富,民间文艺的资源也很丰富。今年在云南民间文艺出版上将有哪些重点工作举措?

 云南有26个民族共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蕴藏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推进云南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是版权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将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艺资源的独特优势,探索创新民间文艺领域版权工作业态、模式、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意识,强化民间文艺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推动民间文艺版权资源运用和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云南省版权局将以争创成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试点为抓手,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开展民间文艺调研工作,厘清云南省民间文艺的现状和保护诉求,找准民间文艺版权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建设一批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试点),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作品登记、作品传播、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等。三是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版权交易基地,借助省内大型的版权交易平台(中心),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交易。四是围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开展理论研讨和交流活动,比如,大学生征文活动,邀请与民间文艺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交流等,总之,我们将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推动云南省民间文艺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公安机关在2023年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3年,云南省公安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云南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任务分工要求,强化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工作,成效突出。 

 保持严打态势,助力营商环境更健康。围绕民生安全、创新发展、文旅繁荣、营商环境,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了“昆仑2023”等专项行动,下发了八批挂牌督办案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202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9.37%,涉案价值71.9亿元,有力保障了消费者、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全省公安机关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理念,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给予同等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少企业致信感谢公安机关,表示对云南市场充满信心。

 突出大案攻坚,护航民生安全更全面。全省公安机关采取有力措施,共侦破公安部督办案件8起,云南省公安厅督办案件62起。成功侦破昆明“3.03”特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西双版纳“5·06”假冒注册商标案、曲靖“4·12”“8·26”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大理“6.10”生产销售假药案、临沧“7·20”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等一批重特大案件。侵权假冒犯罪侦查从传统的烟草、服装、汽车配件延伸到成品油、网络游戏软件、商业秘密、特种设备等新业态,打击领域进一步拓宽,执法质量效果进一步提升。

 深化协同共治,推动保护机制更高效。全省公安机关与市场监管、版权和文旅等行政主管部门常态化召开联席会,加强行刑衔接,相互移交案件、线索,合力提升执法效能。依托省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省公安厅两次牵头市场、版权等13家单位召开深化行刑衔接工作座谈会。会同省市场监管局、版权局、文旅厅、住建厅等开展了“剑网”“铁拳”“城镇燃气安全”“成品油行业专项整治”等10余项专项行动,有效净化市场经营秩序。同时,持续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打击犯罪,加大网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领域侵权犯罪打击,成功侦破一批涉网的跨区域侵权假冒犯罪案件,打掉了一批造假窝点,抓获了一批制假售假者,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2024年,全省公安机关将继续围绕主责主业,以“昆仑2024”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加强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打击工作,坚决扛牢保护知识产权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环食药侦新质战斗力,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今年省科技厅在加快知识产权专利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今年,省科技厅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全省中心工作,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提升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体争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 

第一,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一是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遴选部分国家设立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二是改革创新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充分赋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三是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遴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采取“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或单位使用。四是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情况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第二,强化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提升科技成果供给及承接能力。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完成单位提取和发放奖酬金,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二是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对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在滇创办、领办科技企业。四是激励企业自主转化科技成果。 

第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转化生态。

 一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二是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三是在全省高新区、重点产业园区以及重点州(市)和县(市、区)探索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示范区。四是对云南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新获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的,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五是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打通职称晋升通道。
第四,加快金融赋能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金融双向奔赴。
 一是通过完善政策、优化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落地科技成果转化贷等科技贷款产品,适当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类贷款门槛,满足更多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融资需求。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省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投向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支持科技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云南省近年来在促进地理标志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为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协同推进,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云南省地理标志资源整合,发挥最大效能。

 “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支持,“普洱茶”“勐海茶”“昭通天麻”“宣威火腿”等68个产品获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支持,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品牌效益,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行动,充分体现了“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效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通过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企业更加重视和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和体系的认证,提高知识产权创新力度,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打造。其中,“勐海茶”地理标志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20%以上,实现每公斤毛茶收购价平均提高25元以上,茶叶亩产增收2000元左右,带动18096人脱贫;保山小粒咖啡品牌价值提升到23.07亿元。农户严格按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种植管理加工的咖啡,价格比同类产品高50%左右。普洱咖啡、普洱茶、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山三七、香格里拉松茸等8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联系指导目录。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积极推动地理标志走向国际市场,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了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动员广大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重要展会,加大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传播推广力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Baidu
sogou